前幾天晾衣服的時候,聽到一首歌:蔡健雅的十萬毫升淚水,有句歌詞唱到:「我想要的快樂很簡單,你都不管.....」以前聽到這句不免會有些悲傷,覺得自己不被在意,對愛的需求沒被滿足,是滿可憐的。
但今天突然一個頓悟:我的快樂為什麼其他人要來管?為什麼要期待他人來給?真的很奇怪,自己不能給自己快樂嗎?別人不管、不給,就不快樂了嗎?太奇怪了。
歌詞陸續提到「誰視我為寶貝」、「你別不管我的傷感」等等,讓我更加確信這個頓悟,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負責,別人要做什麼事你管不了,而你要開心要生氣別人也管不了,所以自己擁有最終決定權,最終要為自己負責的也只有自己。
為自己負責|
前幾天看到理科太太訪談雞排妹的影片(當自己的好人 - 自私自利的新定義),雞排妹說自己是「自私自利」的人,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她認為我們做出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但這並不是指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固執、製造麻煩,反而是有可能更多的利他行為。雞排妹舉例:因為當你為媽媽做家事時,媽媽就不會碎碎念,你可以為自己減低煩惱,當你花力氣照顧好男友心情時,男友不會來吵你,你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安寧,當你為弱勢族群付出力量時,他們所回饋的感恩心情,使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為自己。
雖然「自私自利」的說法聽上去可能會讓人覺得負面,帶有反骨、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感覺,但她道出了一件至今很少人能察覺的事情:我們必須為自己的一切負全責,自己的事情自己100%負全責。她用「自私」來形容,我覺得也沒有不好,因為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自己是否能承擔後果、是否能從中獲得最大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從高中開始就不斷聽到: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這其實比想像中的還困難。
如果你喜歡美術,媽媽卻要你選經濟系,最終你選了經濟系但念的不開心,誰要負責?這個問題還算簡單,最終你會發現你自己要負責,會去做一些補救,雙主修、轉系、跨領域結合等等,但心裡還是有可能會怪媽媽在你不成熟時誤導你。
但問題才沒這麼單純,不論是否長大,都還是很容易會以為自己的痛苦是他人造成的,傻傻分不清楚是自己要為自己負責,舉例來說:如果另一半會抽菸,你因為他抽煙而感到痛苦的心情,誰要負責?很多人會覺得都是另一半的錯,他不改而害我痛苦,他要負責,自己是受害者,因此不斷的抱怨、覺得委屈、痛苦;但事實上害你痛苦的其實是你自己,你要為自己負責,如果你為了家庭選擇留下,那就得接受這個狀況,你選擇了家庭的完整,代表在家庭完整中你也同時得到了更多的愛,所以不要再抱怨,如果不接受就離開,而不是陷於痛苦而怪罪他人。
課題分離|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過去曾經讀過的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課題分離」,也就是說每個人要去分清楚哪個是自己的問題,哪個是他人的問題,你只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一旦想要處理他人的問題,事情會變得無法掌握而痛苦不堪。
以上述的抽菸例子來看,必須把課題分開。你的課題是:是否接受另一半抽菸?如果接受,就要承擔身體可能變差的結果,如果不接受,那就離開。而要不要戒菸,是另一半的課題,他如果選擇不戒菸,他要去承擔可能失去你的風險,這是他的課題。
阿德勒提到「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課題分離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把問題簡單化,去看清自己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需要承擔的部分是什麼,沒有必要承擔的可以適時的放下,並勇敢接受結果。當然我知道很困難,但好了,小頓悟就說到這邊吧,在2021年的自己能有多少成長呢?真令人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