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神奇的知識】為什麼會焦慮

看到一個youtube影片,覺得講得很好!想把它紀錄下來

引用:為什麼大腦會焦慮?原來是不正確地使用大腦??【不看更焦慮 EP15】/未來健康研究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w4upHB-oA&t=972s

 

一、為什麼大腦會焦慮:

大腦本來就是一個會焦慮的器官。

一個人如果都不焦慮,就沒有危機感,連生存都有問題。但聰明又不夠聰明的大腦,產生過度焦慮,整個大腦都拿來焦慮,只會毀掉大腦正常的運作。

為什麼有人會特別焦慮?有的人不會?

(雖然也有血清素天生不足或不穩定的狀況),但自己自我觀察,(客觀來看)沒有什麼外在的壓力,仍然感覺持續的焦慮,這是大腦使用的方式不對


二、大腦的3種層次

來自於演化,大腦分成三個層次:原腦、古腦、新腦

(一)生存腦:源自原腦(腦幹),負責呼吸、心跳、行動,生存的必備條件
(二)情緒腦:發生了太好或太壞的事(=重要的事),產生情緒用來記憶。為了反芻、儲存、趨吉避凶,發展出一套迴圈,可以讓環境訊息被記憶及複製,之後便能用反射性的反應來應對,形成另一種行為的固著(觀念、信念)

(三)信念腦:可以去分析判斷,避免因為情緒腦導致的「環境不好,我心情就不好」、「環境好,我就好」的結果,去指導躁動不安的情緒,但要注意固著的價值觀或信念,也可能成為一種迷信。


三、焦慮迴圈

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生存、趨吉避凶;過度的焦慮會綁架整個大腦。

(一)為何我們會過度焦慮、被情緒腦給綁架?

  1. 預設模式網路:當大腦不用應付外面的事物時(發呆休息時),腦中會有一個「環」被打開運作,也就是「預設模式網路」,包含了前、中、後的扣帶迴、海馬迴、杏仁核。
  2. 最近新的、和我有關、有點危險的事:這個內環在沒事的時候會一直反芻「最近新的、和我有關、有點危險的事」(目的是為了將危險記錄下來,避免下次重蹈覆轍
  3. 大腦只記錄有情緒的事,所以會產生情緒來記憶這個最近新的、和我有關、有點危險的事
  4. 好處是可以把危險的情況長期記錄下來;壞處是停不下來,就會一直有負面情緒
  5. 放大的人是因為前額葉發達(想像力),把一些「可能的」危險性都加到迴圈裡不斷反芻,讓一些小小的跡象變得超級可怕,而且迴圈停不下來,不斷迴轉,也就變成了過度焦慮
  6. 伏隔閡:環的前面有一個伏隔閡(快樂中樞),所以語法也有可能變成「最近新的、和我有關、有點開心的事」。


(二)終結辦法:用圖像來儲存、結案

(三)迴圈的預設:

大腦這樣的預設只是要把危險的情境,簡單的用圖像記錄下來,目的是提醒我們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反應不要重蹈覆轍即可,他沒有要追根究底的意思(有些事情的發生,沒有原因,ex: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但是自以為聰明的大腦,又一定要去追根究底,然後放入更多想像,但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就會不斷在模糊的迴圈中迴轉。

(四)人類的限制:

人類的情緒腦很發達,但皮質還不夠發達(聰明但不夠聰明),導致我們不太會想,可是又喜歡想,變成不斷在模糊的危機中添加柴火、加油添醋,所以大部分的危機都是模模糊糊、經不起推敲的。

(五)處理方法:

如果發現開始迴圈了,趕快將這個事情打包結案,用圖像保存起來。下次發生一樣的事情,可以產生立即的反應,不要亂用大腦拼命分析、追根究底,產生焦慮迴圈。


四、不同種類的人

腦分三層,依照演化層次由低到高為:(1)以生存為目標的生存腦、(2)精明敏感的情緒腦、(3)善於分析判斷的理性腦(或稱無中生有的信念腦)。

大腦資源要分配在這三個目標上,但不是均勻分配的,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及狀況而配比不同,可以將人大致分成三種人(不同種類各有優缺,沒有高低之分):


(一)生存人:

腦資源主要放在「生存」,為了應付工作、生活忙一整天,累了回家吃飯、看電視、洗個澡、休息,就算沒有出去工作,有些家庭主婦也是會忙上忙下。 

主要應付的是外界的任務,沒有多餘的精力時間來「焦慮迴圈」、「預設模式的網路」,所以平常也不焦慮,比較少情緒的問題。又稱為「無憂無慮的勞動人

(二)情緒人:

腦資源主要放在情緒的攪和上,情緒人的好處是擅於察言觀色、見微知著,對人際關係是很敏感的,會觀察別人也會觀察自己。壞處是對於人際關係過度敏感,帶來一些情緒負擔,又稱為「人際關係心情的工作者」。

也就是說,有些人衣食無憂,不需要太多勞動、整天閒閒的,但整天在腦中想東想西、算計、擔心,得不到內心的平靜,閒下來就胡思亂想,對人際關係過度敏感,可能就是腦資源都放在情緒上了。

  1. 內向vs外向(我的解讀是比較接近「不表達vs表達」)
    • 內向的人常常反思自我,看到的比較多是自己的反應
    • 外向的人情緒澎湃,他想要表達給別人看的,也常常是自己
    • 不管是很關照自己內心的反應,或是強烈想要表達自我,這些其實都是「我」
    • 把「我」放在第一位的情緒人,會增加很多情緒的負擔
  2. 想自己vs想他人小我vs大我)(有我vs無我
    • 太多情緒負擔的話,建議不要再繼續強調個人內心的情緒
    • 把人生方向從「有我」改成「無我」
    • 多觀察、關心別人的情緒(ex:一場活動中對人際關係感到焦慮,不要再關注覺得自己很尷尬,去觀察大家有沒有覺得很滿足!或有沒有人不開心)

(三)信念人:

腦資源放在執行內心的信念,這類人不太注重吃、喝、享受、娛樂,也不喜歡人際的複雜關係,整天只喜歡思考,喜歡把事情想得明明白白、有條有理的,只關心科學的道理,大腦重視一致性,喜歡宇宙大自然、科學、神

這種只關心超越的事情的人,稱為信念人,極端的狀況會六親不認、家庭朋友都不太照顧,好處是好的信念會引導人走出被情緒綁架的狀況。

 

五、不斷反芻焦慮的原因

我們常常是先有焦慮,再去找焦慮的對象。

若在客觀上(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太大的壓力,但還是持續反覆焦慮的狀況。ex:發生小毛病,就擔心是不是癌症(發生小事情,就衍伸想到大災難),我們的腦就是想要想個徹底、想個明白,想停都停不下來,有限的大腦就是會這樣,為什麼呢?

是因為情緒腦不斷的燃燒,一股腦的把大腦的資源都放在情緒腦上。

錯誤的使用大腦了!使用大腦的錯誤方法:

(一)太閒了

現代衣食無缺,不需要把大腦資源放在生存,也沒有特別的目標 

👉找一些有一點點困難及挑戰的事情來做,不要讓自己太閒

(二)得聰明病

我們的大腦皮質層還不夠發達,想不通就不要想,不要把前額葉想像的所有東西都拿過來想,想出一大堆可能的可怕結果嚇死自己 

👉事情稍微反芻紀錄就好(但不是內心對話的紀錄,是圖像的紀錄)

(三)沒開圖像出口 :

👉用圖像做結案,而不是停留在搞不清楚的文字邏輯推敲

(四)沒信念:

沒有想要完成什麼大事、沒有完成信念的急迫感,容易掉到情緒的泥沼中。

印度的德雷莎修女,幫助很多人、做很多好事,但有人質疑他沽名釣譽、居心叵測,德雷莎一律不理,因為她說:「這是我德雷莎修女跟神的契約,我不是在做給別人看的」。

👉有信念的人,他們的信念會引導他們人生的行為(去完成信念的時間都不夠用了,更不會陷在那些庸人自擾的想像裡。)


所以:焦慮=對模糊的危機追根究底(放大想像的模糊危機+用腦錯誤)

  1. 生活中總有不大不小模糊的雜事(ex:走著走著跌倒了、被醉漢撞到、生個小病、被拒絕),充斥著模糊的危機,我們容易想得很可怕(放大),也容易每件都追根究底、以防萬一、控制(用腦錯誤),將大腦資源全部放在「情緒腦」,然後專注在模模糊糊的危機中,那就容易焦慮。
  2. 情緒腦的焦慮迴圈引起焦慮,這種心理的焦慮會影響到身體的焦慮,也就是腦幹中的自律神經系統(ex:心悸、胸悶、肩膀僵硬、胃不舒服)

 

六、改善

改變用腦方式+從結果反攻

(一)強迫自己關掉想像:如果無法關掉,還是喜歡想到一大堆可能的結果或陰謀,那可以把大腦弄累(ex:去走路2小時),累到無法再用腦。

(二)不要追根究底:不要像文學家一樣,把擔心的事做很多內心的對話,要成為一個畫圖家、藝術家,把擔心的是變成圖像,一直看那個圖。

(三)反攻焦慮產生的身體症狀:可以控制呼吸,慢慢呼吸,欺騙大腦自己不緊張了,回饋給大腦自己是平靜的,會有治療的效果。

(四)反攻血清素跟多巴胺:情緒腦燒起來會邪惡的使用血清素跟多巴胺,但他們是工具不是主謀,當情緒腦燒起來,這兩個物質會不平衡,導致心情差,可以透過服用血清素及多巴胺藥物,反攻情緒腦的胡亂來,強迫這兩個物質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