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了位在世界各地的天文台望遠鏡或陣列,組成一個相當於地球直徑大小的望遠鏡,然後蒐集數據到2017,超過上兆位元的資料,再花整整兩年的時間,由四個頂尖的團隊分別去模擬計算,斗p過後合成出來的狂照,令人頗感敬畏。
圖一、人類首張黑洞照片M37 |
黑洞不是應該連光都逃不出來的嗎?
是的,黑洞的中心會產生一個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的奇點,吸收所有一切,連光都逃不出來,所以我們沒辦法直接看到黑洞的中央,周圍倒是可以試試看。
黑洞的結構由內到外,大概可以分成:
- 奇異點Singularity:物質塌縮在一個體積幾乎無限小的地方,因此密度接近無限大。所有物質及能量皆被吸收,代表著死亡與結束。
- 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物質與能量不能逃出的最大邊界,事件視界之外,物質有機會跑出黑洞,事件視界之內連光都逃不出去,為真正意義上的黑洞。
- 光球層Photon Sphere:雖然黑洞中光逃不出去,是黑暗的,但周遭的吸積盤、噴流會發出強烈電磁波(光),並且此光受到中央很強的重力吸引,開始以圓球狀運動,集中在事件視界之外,此層的最內圈稱為「最內側穩定軌道」(Innermost stable orbit)。
- 噴流Relativistic Jet:當天體或塵埃被黑洞吃掉時,會有部分物質從黑洞的兩極拋出,速度接近光速,並且可以抵達數千光年外的地方。
- 吸積盤Accretion Dise:一群很熱的氣體或塵埃,高速繞著黑洞旋轉,因此向外發出電磁波,恰好接露了黑洞的存在。
圖二、黑洞結構 |
因此,在事件視界以外,光是有可能跑出黑洞的,包含噴流拋出的高速粒子,或是吸積盤中發出的電磁波,這就是個很好的觀測部分。
地球大小的望遠鏡?
這其實是很厲害的技術,利用分布在全球的天文台,透過干涉技術將得到的影響進行合成,最終組成一個口徑接近地球直徑的望遠鏡,參與的天文台如下(引用自國家地理雜誌):
地球大小的望遠鏡?
這其實是很厲害的技術,利用分布在全球的天文台,透過干涉技術將得到的影響進行合成,最終組成一個口徑接近地球直徑的望遠鏡,參與的天文台如下(引用自國家地理雜誌):
A:亞歷桑那無線電波天文臺(Arizona Radio Observatory)的次毫米波望遠鏡(Submillimeter Telescope)
B: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威爾望遠鏡(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次毫米波陣列(Submillimeter Array)
C:大型毫米波望遠鏡Alfonso Serrano
(Large Millimeter Telescope Alfonso Serrano)
D:亞他加馬探路者實驗(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
E:南極望遠鏡(South Pole Telescope)
F:IRAM 30米望遠鏡(IRAM 30-meter Telescope)
圖三、參與拍攝洞的天文台分布 |
合成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演算法的失誤或模擬的誤差,此次是分別交給四個不能互相交流的團隊進行模擬,最終得到的圖片居然相似,以此來推測黑洞實際的樣子。建立了地球大小口徑的望遠鏡後,對於觀測宇宙中的未知天體很有幫助,舉例來說,可以用此法去觀測其他黑洞,了解宇宙中的奇蹟,拓展人類的知識極限!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7930.html
https://www.eso.org/public/images/eso1907h/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7930.html
https://www.eso.org/public/images/eso1907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