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懵懵】需求

前幾天在騎車到學校的途中,突然失去價值感,覺得在家與學校之間奔波到底是為了什麼?所以開始思考最原始、簡單的問題:人和禽獸的異同在哪裡?

我們做了這麼多看似提升生活品質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嗎?能夠生存不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追求這麼多其他多餘的事物呢?慾望如此的無底,我們是不是比禽獸更加不如?

似乎生存是必要的,首先需要滿足生理需求,吃得飽、穿得暖,然後呢?其實一開始想到的是那些被動物養大的孩子,新聞中有聽過有人被狼、被猴子、被狗群養大,他們也是可以生存,滿足了基本需求,但他們似乎就不像我們一樣會有過多的慾望,跟著獸群吃飽也就過了,不會雌牙咧嘴的要父母給他們更好的食物、更舒適的窩等等。

這讓我覺得似乎是環境在影響著一切,更加確信了人出生時是一張白紙,除了活下去這種本能之外,其他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也就是環境影響極大,人人都會學習,而且學習的能力是比動物還要強非常非常多的,這也是我們的大腦耗能非常高的原因吧,人很聰明,聰明在悟性極高。

後來又想到驗證一下以前公民課學習到的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大層次的理論,這和我的體悟能夠吻合嗎?

馬斯洛理論的三個幾本假設是:
1. 人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稱為激勵因素
2. 人的需要是能夠根據重要性分層次的
3. 當人較低的需求被滿足後,才會再追求較高的需求

五大需求則是:
1. 生理需求:食衣住行,也就是基本生存要件
2. 安全需求:保障自身安全,甚至人生觀也包含在內
3. 愛與歸屬需求:情感上的需要,被接納、信任關係
4. 尊重需求:內在的有信心,外在的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及高度評價
5. 自我實現需求: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能力

生理及安全需求是無庸置疑的,馬斯洛也提及其屬於低階需求,當低階需求滿足了之後,才會往高階需求邁進,這是真的嗎?會不會永遠停在低階?

其實我認為高階需求也是因為環境影響,因為人是群居動物,我們仰賴許多人一起分工合作才能造就最高的福祉,為了好好的群居,或者是說一出生就在群居社會,受到身邊的人的照顧才得以長大的我們,愛與歸屬及尊重需求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若是有個人一出生就被放養呢?被照顧到具有移動能力時放到一個衣食無缺的無人島上,會是什麼情況呢?他還會追求愛與歸屬嗎?他還會需要尊重嗎?他會像浩劫重生的男主角一樣,製作一隻威爾森排球陪他嗎?粗略的思考下覺得不會,他或許會覺得本來一出生就要自立自強,爸爸媽媽生下我後本來就會離開,甚至不會覺得孤單,畢竟沒有比較,他覺得本來就是這樣。

偶然間看到一部影片,片名有些遺忘,內容大致上是人類經歷大滅絕事件後劫後重生,建立了一個理想社區,社區內的人被刪除了記憶、被刪除了情緒、被刪除了慾望,大家每天都心平氣和的相處,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平分配的,甚至連配偶、家庭、小孩、工作都是用分配的,根據你的個性特質配對一個適合你的工作,由適合的人來生小孩,並發配到適合的家庭,當小孩體弱多病、老人久病不癒會送到中央流放,但有個職業是需要具備非常高度智力、勇氣、善良等個性特質的,也就是記憶傳承師。好幾年才會有一個,而他們負責的就是傳承人類過去的記憶,他接收了前傳承師的記憶,包含開心刺激的玩樂記憶,也包含痛苦傷心的殺戮記憶,然後他就崩潰了,知道太多、想得太多,讓他痛苦萬分,羨慕起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

故事中得到的結論是有得也必有失,當人們選擇放棄情緒,以免造成負面紛爭,那也就會同時失去快樂的情緒,當人們選擇沒有感情,以免失去時難過,就也代表著放棄了愛的權利。沒辦法,人有情緒、有感受,需要承受許多悲傷、空虛、不安全感,但也是因為有這個能力,才能擁抱愛,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影片說得很好,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就逃避放棄,而是應該面對挑戰,戰勝懦弱的自己。

所以雖然我討厭這些空虛感、沒有價值感,討厭知道太多而變得憤世嫉俗,但還是很感謝出生在一個群居社會中,也很幸運的擁有完整的家庭與良善的環境,所以接收到這些的我,已經不是一片白紙,但也沒關係,好好摔傷,好好看看傷口,好好修復,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很好的人吧!

1 則留言:

  1. 看完結論是我默默的把–記憶傳承人,納入必看電影清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