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想寫這篇文章,但不知如何下筆,對於這種大議題覺得重要卻也懵懵懂懂,要說深刻的體會也沒有,要說遠大的抱負也沒有,這樣的我,還有資格談論社會責任嗎?
最近,爸爸肩擔重任的參選里長,這給我滿大的正向震撼,爸爸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做這個決定的呢?第一次得知是在大約七月的某個炎熱的晚上,我們一起在運動場散步,爸爸隨興地說出:「我要選里長喔。」簡單卻不容質疑,作為這樣爸爸的女兒,早已習慣了,也知道我不能改變他參選或不參選的決定,只能表達支持與不支持,這兩者之間,我也沒有片刻停頓,簡單而堅定:「爸爸,我支持你。」
而後我們談論了很多關於為什麼要參選、有什麼政見等等,雖然爸爸仍有許多需要虛心學習的地方,但光這站出來的勇氣並實踐為民服務的理想,就足夠我尊敬了,這不正是我們培育下一代時很強調的態度嗎?-----做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也是這個契機,催化了我寫這篇文章「地質學家的社會責任」。爸爸參選里長,有他所屬的社會責任,他思索清楚並勇於實踐;而我身為地球科學系的學生,懵懵的混入地科圈至今也有5至6年之久,即將以地質科學系學生身分畢業,也是該好好正視進入社會後該肩擔起的社會責任了。
|| 正文 ||
我認為社會責任是非常難以界定的一個層次,甚至超越了法律與一般道德層次。
社會責任 | 考慮到對相關利益者的影響並增進社會整體福祉
社會責任在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一般人也不會為你沒做此事而加以苛責,因此以下的內容僅是盡量用自己的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做到的事,是對我而言重要且必須去做的事;對不同的人或許就不合適了,也或許真正進入職場後過了幾年,面對到不同的人事物、有更多經驗與體會,又會有所變動。所以這篇文章就當作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出社會之前誇下一海口,為自己訂下的一個理想目標吧!使自己出社會之時能帶著遠大抱負、有使命感的做著喜歡的事。
首先,先定位一下目前地質學家的角色,以免立場不同,造成理解上的誤會。傳統的地質學家肩負探採資源的任務,盡快了解此地區的地質,以最經濟的方式探礦採礦,但生活在現代台灣的地質學家呢?還有礦可採嗎?有資源可探嗎?在台灣這似乎已成歷史。雖拔除了其經濟價值,但地質學家目前的社會地位還是隨著自然災害、環保意識抬頭而佔據著不可取代的位置,也肩負著獨特的使命。
所以目前在台灣所稱的地質學家部分在學術單位,深入探討複雜難解的地質問題;部分在顧問單位,給予對地質環境的專業評論與建議。對於這些純種地質行業(比較沒有跨太多領域到其他地方),除了做好本分---對地質本身的調查之外,還有沒有什麼能為公民做的?
開始思索這個問題之時,我想先講述數個見過且振奮人心的案例,一方面闡述我認為地質學家所背負的社會責任,一方面整理目前已在做的事情:
成大學長案例 | 九份金瓜石礦物之最
在成大的博士班學長因研究所需加上家鄉情,對九份金瓜石的地質構造與岩石礦物非常了解,而近來九份某地準備進行公園開發案,建商不當的處理使學長看不下去了,主動跳出來與建商聯絡,雖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地質技師,但比起對特定區域鑽研了數年的學者,還是顯得相當不足。
像是岩盤穩定能蓋公園,但裸露的岩層其礦物組成卻是有毒的,這些他們不知道;像是似乎整頓好數條礦坑就安全了,但礦區排水其實還是會持續影響,是非常有問題的,他們也無從得知;另外,也有許多礦工血淚故事、礦坑傳奇歷史等人文考察的流傳,一時半刻之間只為蓋公園的建商,也不會納入考慮。若沒有專業學者跳出來,給予其多年研究的經驗,是很難在開發案中被發現、保留並好好執行的,若非學長的跳出來,以後在那個公園活動的民眾,身上可能都沾有高濃度的砷,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植物也永遠種不起來,然後數條有紀念價值的礦坑也從此消失。
學長的行動持續進行著,為此特地北上數次向國外建商提供建議、談合約,也舉辦了九份特有礦物的展覽給民眾,甚至還主辦專業的地質講堂給有興趣的學生,我也會去參加,實踐我身為一個小小地質學家的社會責任!
地質學家的工作通常都較為窄而深,了解得很透徹,但觸及範圍較小,因此從此事件中,可看出這一位地質學家,不只專注在自己本身負責的工作,也需主動與其他同行或非同行的人交流、溝通,給予自己最忠肯的建議,案例即是礦物專業與工程專業的地質學家互相交流。另外,向下發起地質教育,向一般民眾宣導科普知識,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社會責任。
- 九份讀古岩礦陳列室 https://www.facebook.com/%E4%B9%9D%E4%BB%BD%E8%AE%80%E5%8F%A4%E5%B2%A9%E7%A4%A6%E9%99%B3%E5%88%97%E5%AE%A4-1514931888773823/?fref=ts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https://www.facebook.com/goldmuseum/
營隊、展覽 | 地質種子萌芽中小學生
另外一個我所看到的案例是營隊,主要由大學生主辦,參與者為中小學生,台大有給小學生的小小地質營,成大有給高中生的地科營,會出野外、會看岩層、會動手動腳。雖是以大學生為主要工作人員,但也有教授密切參與,而非全由學生主辦,像是我的指導教授,幾乎每次都會借出非常漂亮的礦物,不怕他們玩壞,只怕他們沒有仔細看,出野外也有老師會幫忙,或許專家們奔波於自身的研究,沒時間全程參與,但肯花時間關心、也義不容辭的幫忙,這已非常令我尊敬。若沒有專業人士在背後支持,學生辦起來也是非常無力而膽戰心驚的吧。
成大地科系系展 | 普及民眾的科普展覽
大約每年11月,會由地科系學生自主舉辦為期兩天的展覽,近來與校慶合作,更加入了系友回娘家的活動,越辦越盛大!是聚焦在給一般民眾也感興趣、也聽得懂的展覽,也是正在進行中的活動,每年主題稍微不同,但大部分都涵蓋非常廣泛的地球科學知識,有多元的組別可以選擇,橫跨海洋、岩礦、古生物,有時還有太空衛星等等,更有大學生親自導覽,辦起來非常不容易卻非常有意義!
雖然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已相對穩定成熟,我也是當了三年的工作人員,加上每年持續關心到現在,才有了這些體察。想當初懵懵的就當了導覽員,之後也懵懵的就當了組長,再懵懵的當驗別人的學姊,還真是不可思議,現在很慶幸當初有做這件事,謝謝創立的人,也謝謝不斷傳承改進的學長姐及學弟妹們,創始者想必是思想及抱負遠大的一群人,努力的在實踐地質學家的社會責任!
經濟部地調所 | 攝影比賽、路跑活動、市集活動
經濟部地調所其實每年都會舉辦各式與地質有關的活動,像是攝影比賽,用獎勵品吸引喜歡攝影的民眾參加,目的是在使其攝影時能注意到美麗的地質環境。
另外,隨著路跑活動的崛起,也發起了地質路跑活動,每年都有一個地質景點的主題,非常有趣!2015年是在花東縱谷舉行,跑在板塊交界帶上,越過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2016年舉辦在台東,主打利吉惡地地形,2017年在墾丁半島,追逐著深海濁流岩與各個古海底岩層的名勝景點,今年(2018)則是在高雄燕巢等地,跑過南台灣正在抬升的證據,都非常富有地質意義,將於11月11日舉行,可惜與成大系展撞期,若能錯開或結合又是一大創舉。
地調所也舉辦市集,有參加過數次,規模不大但內容都還不錯,舉凡政府組織、環保團體等等與地質相關的攤販都會參加,為了推廣自身理念,通常都會送出許多精美獎品,有空多逛逛吧!
科普小團體 | 聽聽地球怎麼說、礦菓子舖
也有許多自主創立的科普小團體,都滿有趣的,五花八門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地科老師 | 積極增進自我
大學時期參加了經濟部主辦的「海洋資源礦業開發營隊」時,看到一位高中地科老師全程跟著我們,當時有被驚訝到,覺得這位老師真是厲害,老師中只有他額外自費、花時間的跟著我們,出野外、上課都不缺席,他其實可以不用這麼做,但他督促自己這麼做。而後數次研討會的場合也都有他的身影,最可怕的是,今年的博士班名單中還出現他的名子!我認為除了對地科的熱愛之外,就是希望將這些課外經驗帶給學生,這真是我心目中實踐地科老師社會責任的最佳榜樣阿!
結合上述這些年來對校園中及生活中數位地質學家的觀察,我認為地質學家應負起的社會責任有兩種,一種是橫向的溝通合作,一種是縱向的知識傳承,目標皆是增進社會整體福祉。
橫向 |
首先是橫向的溝通合作,若以高道德標準看地質學家,我認為除了對學問本身的深入鑽研,也要積極與其他領域交流,主動出擊、激烈溝通的那種,而非來者不拒、欲拒還迎,也非深入簡出、入不出戶。
地質看似不難,實則很靠時間累積,意味著一位大師的養成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非常不容易。有經驗的人少,也難以取代,你的一生能遇到幾個921地震?而碰巧成年、碰巧沒震死、碰巧能力夠足、碰巧人脈夠廣的地質學家又有幾個?有這種大災難處理經驗真的一個時期就那幾個地質學家了,下一次有這種經驗又要等數十年,又或者另一批擁有的經驗又全然不同。所以除了本身聰明、努力,還要靠時間跟機緣來成就之。
在這麼難能可貴的養成環境下,地質學家的經驗是非常稀有的,就算同樣是地質系同屆畢業的人,也有不同的經驗,出的野外、主修的專長、獨到的眼光、本身個性特質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主動分享給同行、壯大彼此,還有與其他領域交流都是非常必要的,是社會責任的一部份。
當然可以閉門造車,這樣也是能夠成為一名頂尖的地質學家,只要你夠聰明、夠努力,有網路及其他資源,不和其他人交流其實也是可以完成的。但我認為平行的主動分享,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把其他有可能會應用到地質的相關行業考慮進來,並主動向他們宣傳重要概念,積極爭取可以交流的機會!
縱向 |
另外,第二種社會責任是向下的傳承知識,教室中的老師能傳遞基本概念,但沒有這麼多實戰經驗,這也就是地質學家要負起的責任了,積極地與基礎教育界的老師們合作,實際去教室給他們一堂分享課、或辦一兩日野外營隊、或策劃展覽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而對我自己的人生規劃來說,是想往地科老師前進,同時兼任了地質學家與老師兩種職業的社會責任,對我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戰。除了教會他們教育部規定的內容及做好身為人師的榜樣外,要時常汲取新知、設計多元教案、參與不同研討會,再來是實際行動帶學生以不同角度切入認識地科。
前幾天和大學恩師聊過,我的優勢有兩點,是研究所畢業的地科老師及喜歡動手做,這個優勢也是我的責任,認清這點之後,發現可以做的事好多!這麼說來抽象,我打算之後陸續的記錄這些想法,期待我的文章吧!
|| 結語 ||
以上大約是我對於地質學家社會責任的看法,不過還是要再次強調,都是我個人的看法,也僅適用於個人,若價值觀相同者,可酌量參考,不相仿也期許每個人都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使命感,開心度過每一天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大約每年11月,會由地科系學生自主舉辦為期兩天的展覽,近來與校慶合作,更加入了系友回娘家的活動,越辦越盛大!是聚焦在給一般民眾也感興趣、也聽得懂的展覽,也是正在進行中的活動,每年主題稍微不同,但大部分都涵蓋非常廣泛的地球科學知識,有多元的組別可以選擇,橫跨海洋、岩礦、古生物,有時還有太空衛星等等,更有大學生親自導覽,辦起來非常不容易卻非常有意義!
雖然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已相對穩定成熟,我也是當了三年的工作人員,加上每年持續關心到現在,才有了這些體察。想當初懵懵的就當了導覽員,之後也懵懵的就當了組長,再懵懵的當驗別人的學姊,還真是不可思議,現在很慶幸當初有做這件事,謝謝創立的人,也謝謝不斷傳承改進的學長姐及學弟妹們,創始者想必是思想及抱負遠大的一群人,努力的在實踐地質學家的社會責任!
- 國立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系系展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NCKUESEXHIBITION/
經濟部地調所 | 攝影比賽、路跑活動、市集活動
經濟部地調所其實每年都會舉辦各式與地質有關的活動,像是攝影比賽,用獎勵品吸引喜歡攝影的民眾參加,目的是在使其攝影時能注意到美麗的地質環境。
另外,隨著路跑活動的崛起,也發起了地質路跑活動,每年都有一個地質景點的主題,非常有趣!2015年是在花東縱谷舉行,跑在板塊交界帶上,越過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2016年舉辦在台東,主打利吉惡地地形,2017年在墾丁半島,追逐著深海濁流岩與各個古海底岩層的名勝景點,今年(2018)則是在高雄燕巢等地,跑過南台灣正在抬升的證據,都非常富有地質意義,將於11月11日舉行,可惜與成大系展撞期,若能錯開或結合又是一大創舉。
地調所也舉辦市集,有參加過數次,規模不大但內容都還不錯,舉凡政府組織、環保團體等等與地質相關的攤販都會參加,為了推廣自身理念,通常都會送出許多精美獎品,有空多逛逛吧!
科普小團體 | 聽聽地球怎麼說、礦菓子舖
也有許多自主創立的科普小團體,都滿有趣的,五花八門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 聽聽地球怎麼說:成大地科學長姐們創辦。http://www.geostory.tw/
- 頑石碎碎念:台大地質學長姐們創辦。https://www.facebook.com/wanshimurmur/
- 礦菓子舖:這說來不好意思,以半興趣、半科普的名號,和同科系好朋友一起創了礦菓子這個以手工文創商品為主的店,辦過一次市集、經營著一個小粉專,理念是希望將岩石礦物的概念融入商品,將這些小知識透過可愛小物傳遞出去,雖然一半是因為個人興趣,但也有另一半是希望負起科普的重大責任,向下紮根礦物知識,同時側向與不同行業交流,希望將來能更加壯大。https://www.facebook.com/%E7%A4%A6%E8%8F%93%E5%AD%90-456199944854819/
地科老師 | 積極增進自我
大學時期參加了經濟部主辦的「海洋資源礦業開發營隊」時,看到一位高中地科老師全程跟著我們,當時有被驚訝到,覺得這位老師真是厲害,老師中只有他額外自費、花時間的跟著我們,出野外、上課都不缺席,他其實可以不用這麼做,但他督促自己這麼做。而後數次研討會的場合也都有他的身影,最可怕的是,今年的博士班名單中還出現他的名子!我認為除了對地科的熱愛之外,就是希望將這些課外經驗帶給學生,這真是我心目中實踐地科老師社會責任的最佳榜樣阿!
結合上述這些年來對校園中及生活中數位地質學家的觀察,我認為地質學家應負起的社會責任有兩種,一種是橫向的溝通合作,一種是縱向的知識傳承,目標皆是增進社會整體福祉。
- 橫向 溝通合作 | 各行各業激盪火花
- 縱向 知識傳承 | 知識種子撒向各處
橫向 |
首先是橫向的溝通合作,若以高道德標準看地質學家,我認為除了對學問本身的深入鑽研,也要積極與其他領域交流,主動出擊、激烈溝通的那種,而非來者不拒、欲拒還迎,也非深入簡出、入不出戶。
地質看似不難,實則很靠時間累積,意味著一位大師的養成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非常不容易。有經驗的人少,也難以取代,你的一生能遇到幾個921地震?而碰巧成年、碰巧沒震死、碰巧能力夠足、碰巧人脈夠廣的地質學家又有幾個?有這種大災難處理經驗真的一個時期就那幾個地質學家了,下一次有這種經驗又要等數十年,又或者另一批擁有的經驗又全然不同。所以除了本身聰明、努力,還要靠時間跟機緣來成就之。
在這麼難能可貴的養成環境下,地質學家的經驗是非常稀有的,就算同樣是地質系同屆畢業的人,也有不同的經驗,出的野外、主修的專長、獨到的眼光、本身個性特質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主動分享給同行、壯大彼此,還有與其他領域交流都是非常必要的,是社會責任的一部份。
當然可以閉門造車,這樣也是能夠成為一名頂尖的地質學家,只要你夠聰明、夠努力,有網路及其他資源,不和其他人交流其實也是可以完成的。但我認為平行的主動分享,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把其他有可能會應用到地質的相關行業考慮進來,並主動向他們宣傳重要概念,積極爭取可以交流的機會!
縱向 |
另外,第二種社會責任是向下的傳承知識,教室中的老師能傳遞基本概念,但沒有這麼多實戰經驗,這也就是地質學家要負起的責任了,積極地與基礎教育界的老師們合作,實際去教室給他們一堂分享課、或辦一兩日野外營隊、或策劃展覽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而對我自己的人生規劃來說,是想往地科老師前進,同時兼任了地質學家與老師兩種職業的社會責任,對我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戰。除了教會他們教育部規定的內容及做好身為人師的榜樣外,要時常汲取新知、設計多元教案、參與不同研討會,再來是實際行動帶學生以不同角度切入認識地科。
前幾天和大學恩師聊過,我的優勢有兩點,是研究所畢業的地科老師及喜歡動手做,這個優勢也是我的責任,認清這點之後,發現可以做的事好多!這麼說來抽象,我打算之後陸續的記錄這些想法,期待我的文章吧!
|| 結語 ||
以上大約是我對於地質學家社會責任的看法,不過還是要再次強調,都是我個人的看法,也僅適用於個人,若價值觀相同者,可酌量參考,不相仿也期許每個人都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使命感,開心度過每一天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