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懵懵】通識課

星期一的早上九點,我來到學校的教學大樓,因為接了一個助教的代班工作,要當三個小時通識課的助教。本來預計是要做自己的事來度過這可能貧乏無趣的三個小時,沒想到我竟然情不自禁的聽了三個小時的課,在感到訝異的同時,也不免觸碰到一些以前沒想過的議題。

不細數這堂課的內容,因為令我振奮的是上課的氣氛。

首先,介紹一下這堂課的背景,是台大的一門通識課,內容主要在教領導力,而一個班大約25個學生,老師上課的方式是準備ppt、列了許多和領導力相關的議題,並用討論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內容的精采豐富度及有效程度取決於學生的參與狀況。

課堂一開始可能大家還沒清醒,冷清清的,我心裡還想說:「感覺是些陳腔濫調,難怪回響也不大。」但隨著老師親近的提問方式及幽默的引導,同學們漸漸的主動舉手發言,我本來還在觀察是不是只有某幾位同學在撐場,其實不然,連坐在最後一排的同學也發言了數次,到後來有些問題是好幾位同學同時舉手,講完一個之後再一個,像放射狀的發散、同學的回饋停不下來。老師只是拋出一個議題,竟引發無數激烈的討論,而且深度都不淺,同學們不是空泛的回答,是很認真思考後有邏輯的講出來,若開始偏移主題,老師也能及時扣回來講到與領導相關的事情。

很喜歡老師溫暖、不帶偏見、尊重同學的上課方式,也很喜歡這堂課學生們和老師密切互動、不畏懼表達想法的氛圍。

使我想起,近來的教育似乎就是提倡這種歐美討論式上課的模式,希望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思辨,這種概念聽了很多次,但直到現在似乎才能感受到。以前的提倡止於提倡,上課依然習慣填鴨式,也就是老師教、學生聽,要是偶爾老師想嘗試討論,同學也不太敢回答,意願非常低,畏畏縮縮,回答的總是某幾個人,見此情況,為了避免尷尬或拖進度,老師只好自問自答,或是嘗試忽略學生,自己上自己的,這是我大學期間所見普遍的情況。

然而,這堂課卻讓我體會到了真正有互動式的教學。多麼的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老師、學生的態度正確且背景知識足夠,加上有足夠的時間薰陶,多麼難得,循循善誘的老師與聰明謙虛的學生,搭配了自由友善的環境與尊重包容的氣氛,這樣一來,討論課程才得以順利、有效地進行下去,如此激烈的意見交流,使我三個小時都聽得全神貫注。

或許我們受填鴨式教育太深,一時間還不習慣,但真的要跟上了,這已經在做了,而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很驚訝,也很感慨這種素養我怎麼不早點開始培養我自己。

3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還是因為是台大學生的關係呢?
    原本就已經擁有十足的競爭力以及靈活的互動方式的學生們,才能讓你感受到如此好的教學模式。
    或許其實除了好的環境氛圍以外的學校,都依然保留著糟糕的台式填鴨教學?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覺得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學生的素質很重要,老師的態度跟環境的友善度也很重要,或許只有少數大學能做到這件事,所以很少人在實踐。
      原本還覺得大家都說填鴨式教育不好,討論式比較好,到底好在哪?效果真的會好嗎?現在總算知道傳說中討論式上課方式效果能這麼好。
      所以或許真該想一想這些問題,然後試著從自己開始改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