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小姐在家中排行老大,加上爸爸也是長子,因此在同住的同輩中一直以來都以姊姊的角色自居。這樣的身分持續到了現在,漸漸發現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個性與價值觀,甚至現在的許多困境都深受其影響,因此想來談談身為長子長女所面對的世界,希望帶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家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通常一出生就備受寵愛關注,也被高度期待著,並被賦予某些家庭責任,像是:要照顧弟弟妹妹、要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弟弟妹妹、成為弟弟妹妹的好榜樣等等。對小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是愛的最高來源,是家裡發號司令的絕對者,所以當爸爸媽媽這樣說的時候,即使內心感到不公平,也會盡量去達成。
雖然承擔責任看似很笨、很辛苦,但通常也會得到同等的回饋,像是當我們表現慷慨大方、兄友弟恭,長輩常會讚美誇獎,弟弟妹妹也會崇拜跟隨,所以我們享受這樣的責任與位置,自願的去完成。
老實說過去沒有想這麼多,因為這是整個社會所共同推崇的價值觀,在家中也是如此執行至今,但最近探索內在時,有好幾個重要課題追本溯源後,竟然都與長子的位置有關.....
我的需求不重要|
通常情況下,我們樂於幫助他人、享受在付出愛的過程中,習慣照顧也覺得被感激時很幸福。
然而在過去的經驗中,有一種情況使我特別痛苦,是當「我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有衝突時。舉例來說,當我為準備考試而感到壓力時,有人拜託我幫忙製作短片,當我為準備重要會議而緊張時,有人希望我陪她聊心事等等.....這些情況下,會產生幾個特別卻弔詭的心理:
- 幾乎全部都選擇退讓,大部分會優先處理其他人的事;如果時間不允許,萬不得已必須拒絕的話,也會自責內疚不已
- 儘管被拜託的事情很簡單,也會產生極大的委屈感
- 即使感到委屈,也不會告訴對方自己的真實心情與需求
上述的心理活動暗示著我們內建了一個瑕疵信念👉「他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
這是在整理自己時,發現的一個長子長女角色對我的重大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被要求要讓弟弟妹妹、要先去照顧其他人,大姊就必須有這樣的風度跟雅量,但對一個才幾歲的小朋友來說,這是多麼苛刻的要求?他心裡會怎麼想?
當時鐵定進入極度的混亂矛盾,但大人都這麼說了,所以我的想法是錯的,我的需求確實應該要先放一邊,先照顧其他人,漸漸的開始不去看自己的心情,不斷的壓抑情緒,儘管覺得委屈跟不公平也不說出來,造成嚴重的自我否定.....
但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被在意、被關心阿....
被剝奪感|
「你相信自己對愛的需求永遠不會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適當的滿足」
「你感覺沒有人真正在乎你、關心你,或是了解你的感受」
Young, J.E. 和 Klosko J.S.在「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書中提到人生的11種困境,將常見的長期困擾歸納為11種。而會將之稱為「困境」,是因為在這些長期重複行為模式中的人們往往痛苦而不可自拔,像被關在牢籠般困住了一樣。其中他把上述這樣的困境稱為「被剝奪感」。
在被剝奪感的困境中,人們往往在與人發展出連結時會有些障礙。
「一個人在連結上出了問題時,可能是隱晦的、不明顯的,也不容易察覺。你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好像適應良好,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一樣。可能擁有家庭、親密的愛人,也屬於社群中的一份子。然而,你的內心深處卻是斷線的,你感到寂寞」、「你和身邊的人並沒有產生真正有意義的連結,你對其他人保持距離,也不讓人太過接近你」(引用自p.47)
\\\\\
這樣不是很悲傷痛苦嗎?我們都需要愛、關心、同理、尊敬、情感、和被了解,各位長子女們!請看看自己的需求,請了解自己內在的渴望,如果你也有一樣的感受,請先知道這樣的自己是沒有錯的,你值得這一切,即便你什麼都沒做、沒有照顧弟弟妹妹、沒有讓玩具給他們、沒有達成大人們的期待,你也是值得被愛的,請這樣告訴自己。
套用在現在與他人相處的狀況也是一樣的,當你有事要忙,儘管只是心情混亂,也有權拒絕他們的請求;當他人對你有不合理的期待時,你可以告訴他們也告訴自己:This is not my business,去釋放不必要的壓力,也去相信這樣的自己是被接受允許的,請讓自己更加開心(這裡指的是敞開心房的意思)。
懵小姐也在走出困境的過程中,不知道何時內心的大石頭會溶解完畢,但它消失的那天你會知道的,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